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张文宏:创新没有国界,但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地方!

张文宏:创新没有国界,但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地方

时间:2025-07-06 05:36:42 来源:欺人之谈网 作者:知识 阅读:984次

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

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,张文让世界前所未有地意识到,宏创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没重要性。那么,有国如何凝聚上海力量,上海共同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?产业

11月14日下午,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的落地圆桌论坛环节,中科院院士、非常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,地方中科院院士、张文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,宏创好中科院院士、新没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等三位嘉宾,有国从创新、上海研发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探讨。产业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了这一环节的主持人。

11月14日下午,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,圆桌论坛举行。 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

陈凯先:中国新药研发态势强劲,不过新靶点、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少

“我自己觉得,大家还是非常忧虑的,共同忧虑的是什么呢?我们生物产业未来往哪里走?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?我作为临床医生,对于科学创新的期待是非常高的,我也跟今天坐在台上的三位科学家有共同的特点,就是想把自己所做的研究与整个产业和临床应用联结在一起(来探讨这些问题)。”张文宏表示,正是因为大家对生物产业前景有巨大不确定性,就像医疗创新的不确定性,以及创新出来之后的落地也有不确定性,所以一直在思考,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往下一个阶段走得更高、更远。

陈凯先认为,当前,全球卫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,人类健康问题看起来还是非常严峻。传染病全球暴发、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也在增多,各国医疗负担也在不断加重,这些问题错综复杂,使得人类面临很多健康问题的挑战。

“我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顾问,亲身经历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。目前中医药走出国门,我国已经和几十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中医药合作的协议,这些标准已经在国际上18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,有80多个重要的标准已被欧盟药典采纳,已经有15个中药、56个标准被美国药典所采纳,目前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还有30多个。” 陈凯先说。

陈凯先表示,由此可以看到,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,是大有可为的,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。而且,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中,这方面合作有更加紧迫的需求和更加广泛的带动作用。

他说,中国的生物医药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,这中间非常有代表性的重大举措,就是国家实施了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》,一直实施到2020年底收官。二十年的努力奋斗,可以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2018年,我国的研发新药有10个,到了2019年就变成12个,2020年变成15个,2021年国家创新药的研发批准上市有30个。我国的新药研发在国际上已经达到相当强劲发展的态势,按照我们研发新药数量的比重来讲,中国在第二梯队国家中名列前茅。不过,新靶点、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少,这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。

张文宏: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一个地方

蒋华良说,在去年的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,张江AI药物研发联盟成立,这个联盟后来发展到了二十多个成员,今年又要加入十个成员。如今,这个联盟当中不仅仅是张江、也不仅仅是上海的成员了,包括齐鲁药物、恒瑞药物、罗氏等也加入进来,北京和深圳的几家公司都在上海开设了研发中心,“所以我们想,这个联盟要继续做下去,也会变成一个共同体,分享全球、中国、上海的成果。”

蒋华良认为,上海特别是张江一定是AI制药的一个集聚地,AI肯定是今后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。

圆桌论坛环节,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(右一)担任主持人。 

“我现在觉得,看到免疫专家我都吓得要死,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什么病都用免疫来解释,新冠重症患者为什么死亡?因为免疫过强了;为什么会生肿瘤?免疫监测不行;治疗怎么办?免疫靶向治疗。好像世界上所有的医学除了免疫学就没有其他医学了,所以我不知道董晨院士是怎么考虑的,在新的产业发展过程当中,免疫学如何占领自己的领头地位,又怎样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?” 张文宏抛出问题。

面对主持人张文宏抛来的这个刁钻问题,董晨接话道,“文宏这个问题很好,免疫学确实跟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,几乎所有的科室都会碰到免疫学的问题,所以免疫学家一方面要好好研究自己的领域,另外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临床问题,及时跟人类健康的一些需求结合起来,这样我们既有原创的基础研究,同时也能够跟临床的问题结合起来,这就是最好的转化医学。”

张文宏在主持发言时谈到,最近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颁布,让很多人对未来有更多期待,相信中国有能力支撑我们走出疫情,生物医药的支撑能够达到这个目标。

张文宏同时表示,创新没有国界,但是产业落地有地方,无论你在哪里创新,“总归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”,上海应该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一个地方。今年,上海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,这意味着产业在上海落地,创新孕育出健康强壮的“宝宝”程度更高。

“今天开幕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让我相信,(生物医药)产业在上海落地肯定会赢得更好的未来。”张文宏说道。

(责任编辑:时尚)

相关内容
  • 智评理财风云榜||5家机构上榜,城农商理财公司1年期产品收益揭晓
  •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:9月份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67%份额
  • 华夏银行:融资净偿还437.2万元 融资余额10.64亿元
  • 多地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,专家:可采用抗原检测进行追踪
  • 北大教授孙祁祥: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新市民保险服务中心,提供免费服务
  • Meta Quest Pro高端VR头显拆解:内置弯曲电池,几乎无法维修
  • 张永伟: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保持持续领先的非常关键力量 在于科技企业
  • 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:要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 从而减少整体的排放量
推荐内容
  • 商务部:坚决反对美方限制半导体相关物项对华出口
  • 我国从地沟油中提炼出航空燃油!网友:这才是科技与狠活
  • 中国软件会不会成为下一轮大级别行情的“马蹄香”?刘煜辉:我非常期待
  • 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后,这些企业落子美国
  • 游戏工委报告: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
  • 紫金矿业拟砸40.63亿元收购招金矿业20%股权 豫园股份退出第二大股东位置